欢迎访问上海嘉华医院官网!

上海嘉华医院24小时咨询热线:021-69918702

上海嘉华医院24小时咨询热线:021-69918702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特色科室 > 消化科 >
特色科室
筛查肠癌,除了做肠镜,还有其他方法吗?
  结直肠癌近几年发病率快速上升,且有年轻化的趋势。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,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排名中,结直肠癌位于第3位,每年新发病例42.92万,死亡病例28.14万。

  要命的是,结直肠癌在早期没有任何明显症状,而在I期、II期的轻微症状极易被当成普通的肠道不适而忽视,从而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。

  所以85%的患者一经发现就已经是III期、IV期,平均5年生存率低于20%,即便花费高达数十万元的昂贵治疗费用,也难以治愈。

  所以,降低大肠癌的双率,只有通过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”。



 

  (不同结直肠癌阶段五年生存率变化)

  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、肠癌的金标准

  90%的结直肠癌是由小息肉演变而来的,这个过程长达5-25年,在这段时间内,我们通过肠镜检查就能很容易发现息肉或者早癌,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。

 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,许多人并没有及时行肠镜检查。据一份权威调查数据:在2299名已经确诊的三、四期肠癌患者中,只有3%的人做过肠镜;

  另外的97%的人,唯一的一次肠镜,是被确诊的一次;无一例外是出现了典型症状“迫不得已”才做的肠镜。

 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漠视这个救命检查呢?

  原因很多:不了解不知道做什么来筛查、害怕肠镜痛苦、害羞、嫌喝泻药麻烦、要排队预约等等……

  另外也有一些特殊的患者不适合肠镜检查,比如:心脏病、严重高血压、肠道出血或肠粘膜受损、肠管狭窄等。

  所以目前我国无症状人群接受肠镜检查的比例低于3%,恐惧检查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。



 

  那能不能先不做肠镜,也能筛查肠癌的方法呢?有——

  根据《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(2019,上海)》,可有以下几种筛查手段:



 

  是否是高危人群

  建议从40岁开始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筛查,有以下任意一条视为高风险人群:

  1.粪便潜血阳性;

  2.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;

  3.以往有肠道腺瘤史;

  4.本人有癌症史;

  5.有排便习惯的改变;

  6.符合以下任意两项:慢性腹泻、慢性便秘、粘液血便、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、长期精神压抑。

  一般建议,只要属于高危人群,就要及时直接进行肠镜检查。

  粪便潜血试验

  便隐血又称便潜血,是指消化道微少量出血,肉眼无法看见的出血,粪便外形也无异常改变。

  结肠癌、结肠炎、肠息肉、胃溃疡、胃癌等疾病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,往往有便隐血。

  便潜血筛检出结直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%和94%。在无症状风险升高人群中,其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%和91%。

  由于该项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,对于阴性者,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,对于个别人可进行再次检测。

  一旦检测阳性,就要进行全结肠镜检查。对于高危人群和有肠道症状者,建议直接肠镜检查。

  上海嘉华医院引进奥林巴斯CV-290电子胃肠镜系统,能够更加清晰、仔细地观察消化道内壁的微小组织和隐藏病变,提供清晰准确的病患部位成像,帮助医生准确、迅速地发现病灶,提高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。



 

  粪便DNA检测

  粪便DNA检测是一种检测粪便样本中的细胞DNA改变的非、侵入性方法,是筛查结肠癌的一种新方法。可以探测与结肠癌或结肠息肉相关的异常DNA,以及粪便中的微量血液,以预测结肠癌。

  如果粪便DNA检测结果阳性,还要建议再进行肠镜检查,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。对于高风险人群和有症状者,即便阴性,也不能完全排除。

  直肠指检

  直肠指检也叫肛门指诊,就是医生把手指伸进菊花里面探查,可以发现80%的直肠癌;

  由于受制于手指的长度和医生经验,也不能直接观察,对于高位病变无能为力(毕竟我们大肠有1.6米左右)。

  总结

  由于目前技术的局限性,即便粪便潜血和DNA都是阳性,并不代表就得了肠癌;反之,阴性,也不能完全排除;只能作为初筛手段,不能作为得不得肠癌的终审判决。

  对于实在无法做肠镜、或者不能做肠镜者,以上方法可以作为姑息手段,但上面所述任何一项检测,都无法取代肠镜检查。

  迄今为止,肠镜检查依然是发现和预防结直肠癌最为有效、最为敏感的手段,还可以治疗和取检,是无可替代的金标准。

  所以,对于40岁以上的朋友,还是一步到位,能做肠镜,就做肠镜吧!

医院地址: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450号
公交线路:可乘坐公交2路,或乘嘉牛线、嘉朱线、嘉安线、嘉钱线等至西门站下即可。
版权所有:上海嘉华医院  沪ICP备11020357号-14
沪卫执受字(2020)第004587号
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